【国家艺术基金】《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》杨朝林老师课程(第二十天)

发布者:周佳樑发布时间:2019-10-30浏览次数:437

2019年9月18-19日,《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》第20和21天的实践课程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02教室进行,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——杨朝林老师为本期学员授课,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《苗族芦笙舞传习与实践研究》课程学习。


杨朝林、教师简介:

苗族,多年来,一直从事苗、彝、仫佬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、挖掘、保护和传承工作,创作编导的多个舞蹈剧目在参加市、自治区、全国各种文艺会演比赛中多次荣获创作、编导、表演等奖项;现任隆林各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,广西舞蹈家协会理事,百色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,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学术研究协会副会长。


传承人杨老师介绍,芦笙是苗族人重要的神器,就像壮族人的铜鼓一样,具有通神的作用。集聚有:大众性(苗族同胞都认可的一种形式)、民俗性(综合了音乐舞蹈,与苗族的生活息息相关,红白喜事,都有芦笙)、艺术性三种性质。芦笙舞的动作,是一种语言,每一个动作,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。比如礼节上的迎客、婚嫁中的说媒等,是苗族中约定俗成的。苗族用芦笙去沟通,打开心灵。是一种文化认同,一种综合体。


今天杨老师所教授的是偏苗舞中的“芦笙坡脚舞”,是苗族“爬坡节”中的舞蹈。在这个节日中,会有未婚男子攀爬到该高竹竿上进行一些技巧性的动作,能够顺利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男子可以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孩子,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,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,组成一个个幸福的家庭,场面壮观,热闹非凡。


在学习芦笙舞的过程中,杨老师强调首先要熟知苗族文化,其次才能在动作中不断地去体会、去学习,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还是节庆活动等等无不表现着苗族人民的智慧。


学员心得

黄丹:芦笙是月亮,苗鼓是太阳。月亮牵着太阳走,太阳打开月亮心。月亮是女人,太阳是男人,说的就是苗男苗女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。在课堂上,传承人不断的为大家讲述苗族文化的特有民俗,这样一位活态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把苗俗活现在了课堂中。


服饰:

桂西北的苗族服饰,是苗族女人秀出来的,把迁徙的历程记录在了服饰中,上衣是图腾,蝴蝶妈妈,头腾是锦鸡。民族服饰里面都是舞蹈素材,很多的舞蹈调度,都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图案。西南则是银饰居多,一般由男人手打出来。


芦笙:

在民俗中,又有沟通的话语作用,话说不通的,吹芦笙就能解决,比如媒人提亲,两家媒人都是用芦笙来说话,只要是会说苗语,就一定能听懂芦笙中的需要,对于苗族人来说,芦笙是不离身的。能够全部完成芦笙跳油锅,梅花桩等绝技的男子,可以在这个山头任选一名未婚女子结婚,而女子也会非常愿意嫁给他,因为能够完成绝技的,肯定都是非常有本事的人。


学员感想:张超博 广西师范大学

“只闻其名,不见其物”,今天有幸在杨老师的课堂上见到了真正的芦笙,也学习到了原汁原味的“芦笙舞”。通过杨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了苗族的文化传统,还有一个隆重节日叫“跳坡节”、也叫“花山节”,每年的过年的时候数以万计人的人们参与到其中,围满山丘,好不热闹;杨老师讲到表演性的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,有“芦笙滚地龙、芦笙滚刀尖、芦笙梅花桩、芦笙坡脚舞等等;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“芦笙坡脚舞”,动作主要有“踩”和“跳”两种,“踩”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,“跳”是由动力脚落地后,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,前一种娴雅、端庄,后一种柔和、潇洒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。课堂中杨老师张弛有力的动作,配合着芦笙的曲调,不仅让我感受到了“芦笙舞”的魅力,更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苗族风情。


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