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家艺术基金】《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》马文静老师课程(第十七天)

发布者:覃代楷发布时间:2019-09-16浏览次数:917

2019915日,《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》第十七天的理论课程在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01教室进行,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云南省文化厅专家委员会委员——国家一级编导马文静教授为本期学员授课,展开了题为《创作中舞蹈形象的构建》、《傣族舞蹈的源与流》专题讲座。


马文静、教师简介:国家一级编导、教授;国务院政府津贴优秀专家;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。北京舞蹈学院、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客座教授。多次担任文化部全国专业舞蹈比赛等多项比赛评委。创作多个舞蹈作品在国内重要专业赛事中获得金银铜奖及文华奖、五个一工程奖。代表作品有:《蜻蜓》、《牛角舞》、《姑娘的披毡》等。


马文静教授从舞蹈编导的素材挖掘出发,强调舞蹈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,从生活的感悟中对舞蹈形象进行塑造。编导应该感悟生活,并且正确的了解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。从动作中强化塑造舞蹈形象,从情感中升华舞蹈形象。在课堂中,马文静教授讲授了傣族舞蹈的源与流,从生态与舞蹈、宗教与舞蹈、体育与舞蹈三个部分对傣族舞蹈的区域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,通过亲身示范傣族基本动律元素让学员了解傣族的风格特征。同时,马文静教授对傣族舞蹈种类进行阐述,并与学员分享历年舞蹈大赛经典作品,让学员从多个方面了解傣族舞蹈的根源与民族文化。


学员心得

陆丽静(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舞蹈教师):马文静授课中多次分享舞蹈创作的灵感,舞蹈形象塑造的感悟,不断的亲身示范并举例进行讲解,将傣族舞蹈文化以及优秀作品,让我们在课堂中更直观的感受傣族舞蹈的特色。通过该讲座的学习,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如下:

一、民族的根

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一个地区,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种类,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区域都有区域性色彩的孔雀舞、象脚鼓舞、嘎光等民族舞蹈。傣族舞蹈以模仿大象、孔雀等动物居多,舞蹈与生态、宗教、体育等多方面相关联。原生态舞蹈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,是民族的根,民族的舞来源于民族,民族的根是民族舞蹈传承的魂,作为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,进行田野调查与民族文化的研究,传承与保护民族舞蹈文化是我们应该做的。

二、生活的源

马文静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,民族舞蹈的创作要回归生活,傣族舞蹈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,创作要以民族的根为源,教材的编著要以民族元素为本,还原傣族舞蹈的源。舞蹈编导要在日常生活中提炼舞蹈元素,对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剖析与理解,探究民族的根,回归生活的源,把握创作的魂,才能做出更优秀富有情感有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。

三、舞蹈的流
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中国舞蹈的一部份,承载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、民风民俗、宗教信仰、民族服饰、动作风格等多方面的元素传播,作为广西高校舞蹈教育者,我认为加强民族舞蹈的学习传播与交流,紧扣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政策方针,将民族舞蹈的流传播到世界,让民族的根在国际化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自信,不断创新发展,推动民族舞蹈的发展。


田鹏(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教师):有一种好声音,能让耳朵“怀孕”;有一种好舞蹈,能让人身临其境;有一个人,她夜以继日地环绕在我们的身旁,而我们却始终不知道她是谁?这就是马文静老师。

身:在马老师的课堂上,年过七旬,仍然翩翩起舞,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讲解无论是创作和表演都应亲自走进生活中去,在创作中要亲自观察生活,根据生活的动态进行推理别断。表演更要身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捕捉人物的形象去感悟。

临:在创作作品中更要深入到民间,走入人民的生活中去,把最直观的感受,通过傣族舞蹈的形式提炼和表现出来。

其:马老师曾多次走进民间创作与发展傣族的舞蹈,追求它的源于流。对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发展离不开对生活源泉的保护。

境:在课堂上能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,一位编导对生活越熟悉,其所创作的作品越能够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,感受到生命的身临其境。


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