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音乐文献目录的源流和使用》讲座综述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8-10-20浏览次数:815

20181018日,下午1430 � 16:30,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俊晖副教授来到广西师范大学,在音乐学院的101多功能厅为我们音乐学院的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关于《中国音乐文献目录的源流和使用》的学术讲座。

讲座一开始,郑老师就让我们明确了“凡读书最切要者,目录之学,目录明,方可读书;目录不明,终是乱读”这句话的含义。随后,郑老师从纪昀这个人物开始讲起。纪晓岚曾任总纂修官编纂《钦定四库全书》,是由纪昀360多位高官、学者编撰,3800多人抄写,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。这部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延续及发展,给后世的学术研究以巨大的影响。

随后,郑老师详细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音乐文献目录的发展历史,即以下三个阶段:一、“六分法”体系中的音乐文献目录;二、“四分法”体系中的音乐文献目录;三、近现代学科体系下的中国音乐文献目录。郑老师讲到,“六分法”采用的是汉代图书馆分类法。它的主要特点是:1.儒学经典排在首位,崇尚孔圣人。2.这一时期,经过各国争霸,人们饱受战争的折磨,社会普遍对军事化的热情高涨,使这个时期的兵书数量急剧增多,有着庞大的书籍体系。3.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,社会认识水平普遍低下。其后,郑老师告诉我们,“四分法”是我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。“四分法”与“六分法”有所区别的原因,即在于:秦汉大一统的时间久远,百姓安居乐业,人们研究军事的热情降低;自然科学得到大力发展,人们开始对自然进行的研究;秦汉过后,人们逐渐意识到总结历史失败、国家衰落原因;以及魏晋时期,出现了大量藻翰辞章、讲求排比的文章。最后,近现代时期出现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好处在于,一是它摒弃了以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为分类准绳的做法,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有分类法中音乐文献分散编目的弊端;二是在编排上以学科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,既继承了传统音乐文献目录编制的成果,又反映了音乐学学科文献建设的最新成果,实现了目录编排上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;三是注重编目上的实用性。近百年来,编撰的最厉害的关于图书分类法的书籍莫过于王世襄先生的《中国音乐书谱志》,《中国音乐书谱志》共收书谱五千余种,网罗丰富、体例鲜明,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音乐专科目录。

最后,郑俊晖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,并着重强调了三点:1.文献学理论是学术研究的基础;2.通过现象看本质是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;3.动手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。

郑俊晖教授以清晰明澈的思路和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知识,予我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启迪。华夏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乐文化和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,曾经的先贤、学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卷帙浩繁的音乐文献,其数量之巨,可谓汗牛充栋,浩如烟海。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,我们要学会快速有效地查阅资料,就必须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献目录编制的不同特点,正确运用文献学知识,做到“即类求书,因书究学”,来展开我们的学术研究之旅。

附:郑俊晖:博士,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,研究生导师。主要从事中国音乐文献学、中国音乐史学研究。目前已出版《中国音乐文献学》《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》2部专著,执行主编《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》四辑118册,并在《音乐研究》《音乐艺术》《人民音乐》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。

上一篇:下一篇: